《历史没有如果》4-5 防止果敢问题沦为民族主义者的消费品

《历史没有如果》

果敢民族的族群意识与身份认同

作者:王子瑜

第四章 历史的选择与历史自觉

第五节 防止果敢问题沦为民族主义者的消费品

 

自2009年“果敢8.8事件”以来,果敢的社会及战争就得到中国网民的热情关注,特别是在2015年“2.9战争”爆发期间,果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热情。在关注果敢的网民当中,献计献策者有之、踊跃捐资者有之;耗费大量时间绞尽脑汁为果敢摇旗呐喊者亦有之;甚至不惜放弃个人工作投身革命事业者亦有之。只见一批浩浩荡荡的“挺果”网民大军,把缅北网络搅得个热火朝天,各种笔战、骂战、口水战也因此甚嚣网络世界,初入其间的网友根本无从分辨信息的真伪。

 

有些网民对果敢的认识存在偏见,容不得他人提出与其固有认知相左的观点,而且还喜欢使用互联网暴力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有些网民心怀公义古道热肠,其奉献精神令人叹服;有些网民文笔优美而犀利,叫人忍不住为之喝彩;有些网民的学识令人折服,其先进思想以及胸怀天下的政治抱负让人读后肃然起敬……总之,有很多讨人厌的网络流氓,也有很多令人心生钦敬的键盘侠。对比之下,缅甸华语世界的网民对果敢时局的关注,就毫无激情可言了,甚至可以用“冷漠”来形容。偶有参与评论者,能提出高见的也寥寥无几,相较于中国青年网民在民族意识、政治敏感度、时事公共话题参与热情等方面的表现,缅甸华人青年落后了至少二十年。

 

华人网民对果敢时局的关注是基于同文同种的民族情感,因为其间有民情和民心的流动。这是个值得研究的现象,有关方面也应该对此予以重视。然而,最让人值得玩味的则是中国网民对果敢的态度与中国官方对果敢的态度简直堪称“冰火两重天”。前者对果敢遭受缅军欺压表现得义愤填膺,并自主为果敢鸣不平或奋笔疾书、摇旗呐喊,后者却选择让国家控制下的媒体集体失声、官方部门冷眼以待,当国内的社会舆论压力扑来时,顶多也就虚与委蛇几句,甚至在出现缅军机飞入国境之内投弹炸死边民,缅军炮弹打入边区领土,官方反应仍然只是不疼不痒的发表几句模棱两可的外交辞令。如此巨大的态度反差,充分透露了果敢问题的复杂性,这份复杂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网民中间显现端倪。

 

“挺果”大军大体可划归为二大派系:一派支持果敢独立建国,另一派支持果敢回归中国。反而是果敢人以缅甸“土著民族”身份争取在缅甸合法政治权利的诉求,被中国很大部分网民忽略。有些人甚至是武断的、高傲的、盛气凌人的对“果敢人”这一称谓贴上各种负面标签,他们无视族群迁移因地缘的自然演变;罔顾历史和政治原因;也不屑于去分析果敢的斗争策略,单凭臆断就把“果敢人”一词定义为“蔑称”、“改宗弃祖”或“自我矮化”。于是,笔者从中看到了某种大汉族主义高涨的情绪和大汉族狂傲的心理,而果敢问题隐隐有沦为大汉族主义者显示“强汉”的势头。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缅甸的各少数民族均遭受过大缅族主义的伤害,如果说大缅族主义是令人厌恶且危险的主义,那么大汉族主义同样也难保不会对其他民族造成伤害和挤压。因此,果敢人需要防止大汉族主义思想的产生。

 

大缅族主义者一直对果敢人怀有超强戒心,并欲借果敢战乱激起国内主流社会对果敢人的敌对情绪,把仇华情绪引到果敢人身上,故意混淆果敢土生华裔与移民华人的区别,利用各种手段恶意煽动缅甸群众对果敢人的敌意。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正当缅甸有关部门巧妙宣扬“果敢人是外来汉人而非缅甸国民”的时候,一些中国网民却也在努力鼓动“大汉族主义”,并呼吁“果敢人是大汉苗裔,理应回归大汉天朝”!

 

最为讽刺的是,“大缅族主义者”与“大汉族主义者”这二者本为不同阵营,但在这一问题的终极诉求上,却高度的不谋而合——前者排挤果敢人,后者却也表现得极为想要果敢人离开缅甸。与此同时,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对当事人的意见和感受均毫不在意。呵呵!似乎在他们眼里果敢人就是一群没有选择权的阿猫阿狗,其命运就得永远由别人来定夺。

 

对于天然资源、人力资源都很匮乏的果敢人而言,固然迫切需要广大汉族同胞的支持与帮助,但需防止果敢问题被掺杂进去大汉族主的思想。果敢人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也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清楚自己阶段性的利益最大化是什么,如此,方不会被某一力量的利益裹肋或绑架;方可确保族群利益不被他人拿去擅自代表。



(成稿于2015年3月8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