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没有如果》4-1果敢人成为缅甸国民是谁的选择?

《历史没有如果》

果敢民族的族群意识与身份认同

作者:王子瑜



第四章 历史的选择与历史自觉

第一节 果敢人成为缅甸国民是谁的选择?

原标题:果敢人的历史选择及其未来

 

关于人的成就,有这么一个悖论:“成就一个人最大的助力并非他的朋友,而是他的敌人。”

 

果敢民族革命武装于2014年4月29日在勐古地区与缅军爆发军事冲突,缅军于同年5月5日特将同盟军前副参谋长魏某授予缅甸国防军荣誉上校军衔,这样的“巧合”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与其说是缅军“赏识”魏的能力,不如说是本土之外的果敢民族革命武装,让本土之内的果敢人平添了更多的利用价值。换句话说,魏某的荣誉上校军衔,间接得益于他受命与之对抗的同盟军。然而,被利用的价值,却未必能够成就其人生更高价值。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组关于果敢人被缅军人政府利用的信息:

    

49年前(1965年)缅甸奈温政府扶持罗星汉领导的“果敢自卫队”对抗彭家声领导的“果敢人民革命军”。结果是——罗星汉在果敢实施的焦土政策,让三千多户的果敢人家被迫迁离故土。这是历史以来果敢族群首批大量外迁,也是果敢族群真正大分裂的开始。

 

22年前(1992年)缅甸丹瑞政府承认杨茂良,否定彭家声在果敢的领导地位;3年之后,缅军人政府又反过来承认彭家声,否定杨茂良。结果是——彭的追随者二百余户果敢人家迁移至勐拉和脑丘定居不再回归故里(脑丘位于掸邦锡泊市,是一个专为同盟军军属和随军移民僻出来的地区,缅甸语的村名为“瑞碧纽”)。当年的权力斗争导致缅军轻轻松松、名正言顺地盘踞果敢多个军事高点,并长期驻扎至今。

    

19年前(1995年)隶属果敢的萨尔温江以西行政长官勐古县县长孟萨拉起兵反叛,与893师师长李尼门联手,成立“勐古民族保安军军政委员会”,宣布脱离时任果敢一把手杨茂良的领导,从而引发双方在江西地区激战达三个月之久。结果是——孟萨拉投奔缅甸军人政府,继而被当局囚禁而亡;李尼门则在与缅军谈判过程中被当场击毙。勐古地区全面落入缅军管控,果敢民族政权也由此丢掉了一半的江山。

    

5年前(2009年)丹瑞政府扶持白所成替代彭家声。结果是:彭的追随者和难民又三百多户果敢人家迁移至勐拉、佤邦等地,这些年果敢族裔再一次的大分流,意味着果敢民族意识形态和政经力量再次分裂。

    

笔者无意评价以上这些历史人物的价值追求和兴亡成败,仅仅就一些发生的历史事件,观察果敢民族的权力更迭对果敢民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历史已经屡次向我们证明,果敢人同室操戈,赢家从来都是站在一旁观战或背后策动的缅军人利益集团。在宏观上,若以缅甸国家利益而论,就连缅军本身也只能算是输家——内战没有真正的赢家,而最大的输家则是这个国家和人民。

    

其实缅人对付果敢人的手段并没有高明到哪里去,无非就是“用果敢人牵制果敢人、用果敢人分化果敢人、用果敢人消灭果敢人。”只是每个时期总会有一些果敢人甘心被利用罢了。因为,有些人纵然明知缅军人是在利用自己,但也甘愿借势享用那历史残留下来的利用价值。

    

从果敢杨氏土司末期以来,缅人的离间计在果敢权力圈内屡屡得逞,他们对果敢实施的分化术可谓屡试不爽,并非果敢人真的太笨或不长记性,而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使然,毕竟,这世界并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但是,果敢人应该为“总是重犯同样的错误”而深刻反省自身政治制度设计的不合理性,与政治思想教育的缺失。

    

面对能使自己迅速增值的诱惑,永远都会有那么一大批人乐意被利用,甚至是争取被利用,抑或是以献上“投名状”或“揽脏活”的卑微姿态乞求被利用。对于掌握国家资源的缅军人利益集团而言,寻找下一个可以利用之人,只是一件丝毫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无论任何时候“心甘情愿通过被利用来提升个人价值”的大有人在。由此可见,某些果敢人自己的个人选择关乎到整体族群的民族地位和利益。

    

身为主政者,一味要求本身就没有什么政治立场和政治理想的果敢人,在面对缅军的高官厚禄、经营特权、开发权的诱惑时,应该拥有所谓的“政治觉悟”和“道德自律”,而不是从政治制度和权利分配上去深化,那么,这样的当权者,纵然不是自欺欺人,也应该归诸为有意推卸领导责任。

 

现代政治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你活我也活”的共赢智慧,以及,“强而能屈”的妥协精神。一旦斗争双方能在共同的利益点上达成共识,则彼此也就有了合作共赢的可能。无论有着怎样的历史恩怨,人们总会因为利益一致,而选择积极携手合作;又总会因利益冲突,而互相对抗。所不同的是有些人看重眼前利益、个人利益或家族利益;而有些人则重视长远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利益取决于所持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则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政治选择,对于果敢民族而言,最核心的价值不外乎以下几点:“民族尊严”、“民族平等”、“民族区域高度自治”、“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国家长治久安、不再经受战火摧残”、“社会自由公正、不再遭受压迫和歧视。”谁能实现上述价值追求,谁就是果敢人民心目中的好领导、好组织、好政府。

 

普通群众根本无所谓谁是他的统治者,他们只关心谁能让他们过上富足的好日子,过上和平安定、自由平等、又有尊严的生活。因此,同一个民族、同一片地区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利益。果敢民族是一个文化群体、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某个集团或某个家族的兴盛如不受全民认同,就不能为整个族群谋福祉。

 

根据缅甸政府历来对待果敢民族的态度和行为,显然,一味抱紧缅甸军方的大腿,对果敢民族的整体利益并非明智之举。倘若没有政治立场、又没有政治理想,个人利益就会成为主要的行为动机,从而忽视民族利益或国家利益。

 

“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名言,而这样的人就是最典型的“个人利益至上”领导者。被缅军方或巩发党重用的果敢人对缅甸当局而言,无疑就是有利用价值的人,但对果敢民族而言,他们的价值则在于其历史自觉、政治理想和自决能力。

 

笔者相信,果敢人并非天生的贱骨头,就那么诚心实意地想当缅人的小弟、仆从或打手。毕竟,没有谁愿意成为谁的家奴,更没有哪个民族愿意成为另一个民族的附属品。面对各种利益集团的斗争,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果敢人都会选择旁观或“中立”。但当他们面对的是民族整体利益时,恐怕只有少数人会选择逃避和放弃参与选择的权力。因此,没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只有不够博大的胸襟去包容,不够灵活的政治妥协以及不够坚强的勇气去争取。

 

假若能放弃仇恨、敌意和偏见,当前的敌人可能就会变成未来的盟友;假如只想独霸一方、唯我独尊,赢者通吃,则今天的战友也可能会变成明天的敌人。

 

反缅势力的存在,让依附缅甸当局者受到重用。借由甘为缅军马前卒而提升个人的人生价值者,或许,恰恰就在其本民族的整体利益上成为负加值。然而,这一切对个人而言不过是“一种当下的选择”,但对整个民族而言却是“历史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某些历史的进程。

 

果敢民族令笔者感慨最深的就是——这是个无法主宰自已命运的群体,从满清政府将之划归英殖民者,到英殖民者将之归隶缅甸联邦,没有谁问过她的意愿,而她似乎也总是温驯地逆来顺受,像个完全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也没有人权思想的苦命女人,任由他人摆布,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于是,就想到那么一句不知是谁说过的话:“决定着各民族命运的是他们的性格,而不是他们的政府。”

 

果敢人成为缅甸国籍的国民,不是历史的误会、也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当时的决策者们做出的“历史选择”。同理,当代人的当下选择,也全都会成为无法重来的“历史选择”,尤其身为决策者或领导人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全世界的文化都要求决策者是个有战略眼光的“英明”的领导,而每个国家历史上英明的领导者,也总是倍受世人推崇。可见,高瞻远瞩和英明抉择是何等难能可贵!

 

现如今,果敢人似乎又处在了一个“历史性选择”的关键时刻,然而,这岂是单纯地在“革命者”与“反革命者”之间做二选一的选择?笔者认为,果敢人在当前可有以下三种选择:

    

一、选择做个顺民,唯缅军马首是瞻,缅军方叫投谁的票就投谁的票,叫入巩发党就加入巩发党,叫谁当议员谁就去当议员。完全仰缅人鼻息,做个没有尊严、没有自主权的顺民。

    

二、选择互相死掐、针锋相对、再次上演同族操戈、兄弟相残,亲者痛仇者快的历史丑恶剧,作鹤蚌之争,让缅人得利。

 

三、选择寻求共识,在民族的长远利益上、整体利益上、政治利益上,站在宏观意识最高处,以历史性眼光、战略性考量,捐弃前嫌,联袂果敢各方势力和有志之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让过往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历史翻篇,以大格局、大胸怀、大团结、大联盟、大胜利的气度,携手开创果敢民族的美好未来。

  

(成稿于2014年5月18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