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越川
在果敢民族聚居的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让许多人的命运早早被框定。果敢汉人的传统观念里,读书仅是为了识字,而社会教育——尤其是如何在动荡的环境生存,是果敢人更看重的课题。“昌盛”裹挟着果敢人的一生,这里的孩子不需要丰富的精神世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是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然而,随着新一代果敢人的成长,教育的意义正被重新审视。遗憾的是,常年的战乱让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次次陷入停摆,越来越多孩子丧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权,不过尽管如此,仍有一群人在为点亮山区教育的微光而奋斗。
勐古县南壮区属多民族聚居区,其行政下辖4个乡60余个自然村,只有21所学校,其中仅有一所初中。这些学校都有些许共同点,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室不够、校舍不完善,同时因为南壮区大部分地方未通水通电,导致教室采光不足,学生只能在昏暗的教室完成学业。
山脚的长箐山乡兴隆村与木邦县户理乡一江相隔,也是该区唯一通水通电的地方,该村在地方村民及外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于2013年开办了第一所小学——兴隆小学。特区恢复施政后,学校的教材统一使用人教版,但学校仍保留了两门特色课程:《华文》和《百家姓》。据李朝拥校长介绍,《华文》对于汉语拼音的学习帮助较大,而《百家姓》则是根据地方需求学生们必学的一门课程。在李朝拥担任校长的这些年,他始终坚持兴隆村坚决不能出现失学儿童这一原则,为此李校长联合村干部对部分特困家庭做了大量思想工作,甚至由学校暂时承担部分贫困生的学费。
南壮乡中心学校,是南壮区唯一一所开办初中课程的学校,其不论是师资队伍、教室、校舍以及课程内容也相对较为完善。初中除开设《语文》《数学》主科外,还开设了《生物》、《化学》、《地理》、《历史》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方面,校方表示希望能多开一门计算机课,让在校学生能更好应对教育发展趋势。目前,中心学校入学人数达406人,学生来自南壮区各乡寨,民族构成多元化。据学校初中部何该晴老师介绍,中心学校学生最多时高达1100多人,生源锐减的一大原因是缅语教育的缺失,而在第一特区恢复施政后公派缅语教师离岗,学校方面暂无条件开设缅语课程,导致许多学生被迫转学。此外,中心学校虽然有建校舍,但校舍也仅是简易搭建的瓦片房,住校生食宿都在房间内完成。
锅盖塘青华小学建校至今已逾35年,师资队伍最雄厚时有7位在职教师,如今仅剩4位教师,并且需要负责学前班至六年级的7个班级所有课程。熊国俊老师在该校已任教14年,同时兼任特区文教局南壮区文教科的工作,日常除上课外,还需配合文教科对南壮区各校的考察工作。进入青华小学的教务处,寥寥几台电脑在这个尚未通电的环境看来格格不入,但这几台电脑饱含着熊老师的用心。为了让学生跟上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熊老师争取到这些电脑,为学生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哪怕上课需要靠发电辅助完成。此外,学校还组织了仪仗队,只要符合条件的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仪仗队,看着挂在墙上的仪仗队队员的合影,仿佛在这连绵起伏的深山中传来鼓声的回响。
上述这三个学校,在南壮区属于条件较好的案例。其余的学校,平均在校教师仅1人,而这其中有3所学校是由同盟军战士担任教职。南壮旧街村小学和长箐山育华小学曾因找不到教师而停办许久,直到特区光复后,南壮区政府抽调部分军人投身教育,才让这些学校重新运转,这也体现了南壮区区政府和当地村民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
南壮区的教育事业发展落后的原因复杂,一方面在于人口流失,另一方面则和地区经济发展有关。但南壮区对于教育的重视超乎我的想象,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政府、校方和学生家长都注入大量心血,竭尽所能创造读书的条件,为地方学子铺设一条可能的路。同时,通过对比果敢县和勐古县的教育,我观察到越往南走的地方,越重视教育,缅语普及程度也越高。
果敢地区长期维持着一套封闭而独立的教育体系,游离于缅甸国家教育系统之外。而果敢民族主要采用中文授课,课程设置与中国边境地区高度相似,却与缅甸政府推行的缅英双语教育体系完全脱节。这种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在特区特殊政治生态的庇护下延续了三十余年,形成了自成一脉的“果敢教育孤岛”。
从1989年第一特区成立直至2022年,仅果东中小学校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但不可否认的是,战乱对地区教育事业影响之大,特区光复后因缺乏与缅甸主流教育系统的衔接,当前特区学校的毕业生面临文凭认证的困境,他们的学历既不被缅甸高等教育机构承认,也难以获得国际院校的认可。这种封闭性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匮乏,师资培养陷入困境,本地教师知识结构陈旧,而外来教师因待遇、战乱等因素不愿长期驻留。更严峻的是,课程设置中缅语教育的长期缺位,使得年轻一代在就业市场上面临“双语盲区”,既难以融入缅甸主流社会,又无法通过教育实现阶层流动。
特区政府和文教局尝试推行教育改革,在各区设立文教科加强管理,同时于3月份重启缅语教育,但积重难返的系统性困境依然存在。当缅甸其他地区的华人通过公立缅校+华文学校的双轨制获取双语优势时,果敢学子却被困在这个自我循环的教育闭环里,成为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失语者”。提升果敢地区的教育水平,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增加资源投入,才能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唯有凝聚力量,才能让这片土地上的孩子拥有选择更多未来的权利。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