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英烈精神,共建美好果敢——大水塘抗日纪念碑屹立下的传承与奋进

 

 记者 郭飞豪)

  荒草丛中,一座高11米的青石碑塔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位于果敢县东山区大水塘乡“抗日阵亡官兵纪念碑”。这座碑塔宛如一位历史见证者,铭记了果敢儿女与中国远征军并肩作战的壮烈史诗。曾被岁月蒙尘的它,如今,在修缮工程推进中正逐渐重焕荣光。

 


  自果敢政权光复以来,守护历史遗迹、传承英烈精神成为地方治理的重要议题。位于东山区大水塘乡的抗日阵亡官兵纪念碑,作为二战期间果敢自卫队与中国远征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见证、民族气节的象征,其修缮工程被提上重要日程——这不仅是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性修复,更是对百余位抗日英烈的深切告慰和对果敢精神根脉的守护。

 

  这座始建于1951年的纪念碑,是果敢境内唯一的抗日纪念碑。该塔呈四方形,用打制而成的五面石垒建。塔身自上而下,醒目镌刻着“抗日阵亡官兵纪念碑”九个大字。 落款署名:“盟军东南亚总司令部、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直属果敢支队世袭果敢县长杨振材题”。塔下部镶嵌有四块大理石,其上包括碑志、阵亡官兵及死难人士姓名等。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似在诉说那段悲壮的历史 。

 

  时间回溯到1942年,日军铁蹄践踏果敢,家园危在旦夕。时任果敢土司杨文炳坚决拒绝日军劝降,毅然决然联络中国远征军,组建果敢抗日自卫队。百余位果敢子弟兵怀揣“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与中国远征军并肩作战,在滚弄、芒卡等战场多次展开殊死搏斗。他们以简陋武器对抗装备精良的敌人,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侵略的坚固防线,最终有百余人长眠于他们所深爱的这片土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贡献了果敢力量。1951年,为告慰英烈忠魂,土司杨振材主持修建了这座纪念碑,将英烈姓名与抗争历史永久镌刻,让爱国情怀与不屈精神得以代代传承。

 

  此次翻修不仅是对建筑物的表面修复,更是对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的重新铭记。纪念碑曾长期处于荒芜状态,四周杂草丛生,碑身苔迹斑斑,而今终于迎来了新生。

 

  值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缅怀果敢抗日英烈,不是为了沉湎于历史的苦难,而是要从先辈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当前的果敢,仍面临着经济转型、文化赓续等多重困难挑战,但每当回望纪念碑上斑驳的姓名,便能从中获得攻坚克难的勇气:打击电诈,是对“守护家园”初心的践行;发展教育,是对“培育未来”使命的承接;团结各族,是对“和衷共济”传统的延续。我们当以碑为镜,时刻自问:是否守住了先辈的气节?是否扛起了时代的责任?是否让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大水塘乡的纪念碑,矗立的是忠魂,传承的是精神。80载时光荏苒,英烈的故事未老,精神的光芒不灭。作为特区儿女,我们当以先辈为楷模,将“不屈抗争、保家护民、团结奋进”的精神融入每一次抉择、每一份努力,让英烈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在精神的滋养下繁荣昌盛,让先辈的荣光,在世代传承中照亮果敢的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