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永续:飘散各地的果敢人与不变的“七月半”

    中元节,果敢人习称为“七月半”,是当地一年之中尤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凝聚着人们对祖先的深切怀念与敬仰。这个节日以家庭为单位,核心仪式是“接亡、亡、送亡”。“亡”指的是亡人,即迎接祖先亡灵回家供奉,数日后再将其送回。从六月下旬开始,部分人家就开始备置买纸钱、折“阔子”,攒着送亡时烧。

 



    “接亡”是节日的开端,在时间上各家习俗稍有不同。但其大致分为两种——“新亡、旧亡”。倘若家中有新近逝去的亲人,则称为“新亡”,需要在七月初一、二就迎接,且要连续三年;旧亡就没有那么多限制,可以灵活应变,只要是在七月半之前接都行,有的人家甚至在送亡当天早上接回,下午即送走。

 

    接亡时,会先砍几个芭蕉台,放在贡桌头用来插香。找一个托盘,上面放置四碗饭,菜气(腊肉、老肥肉或鸡肉),四双筷子两头斜搭于饭碗和菜碗上,两个小杯各倒点酒和茶,俗称“酒茶气”。仪式包括上香、燃烛、烧少量纸钱、洒酒茶气,磕头致敬,便算礼成。之后还会并拢酒茶气,取少量菜、饭,然后泼在大门外面,俗称泼碗水饭。

 

    在“接亡”期间,家里每日除了早晚亡外,还会摆放上各类瓜果与食品。其中有打老锤菠萝)、黄瓜、玉米、芭蕉果实、石榴、竹笋,还有饼干、糖果、粑粑、粑粑丝等

 

    供桌上的物件皆另有深意:那带长茎的芋叶,是祖先用来遮风挡雨的“伞”;修长的玉米杆,恰似“拐杖”助力前行,又似“枪”守护家园;带胡须的生玉米,则象征着先人年迈岁月里的花白胡须

 

    小时候只要看见贡桌上着这些瓜果食品,就会缠着父母索要。这时,大人们便会说:“去贡桌下面磕个头,说声‘阿公阿奶我想吃点东西’,说过之后,就能去拿吃了,但不能拿太多,拿太多了老祖宗会生气。”

 

    七月十四“送亡”日,仪式到达高潮。与以往不同,当天香火不能间断,需要三次亡。人们将所有贡品削皮拆封,用点过的香串起,插在贡桌上的芭蕉台上,方便祖先享用。还会杀一只鸡,备办一桌丰盛宴席。首先,需先将煮熟的鸡(摆成跪姿,翅插筷子,背撒盐),而后开始最后一次亡之礼。

 

    晚饭之后,进入送亡环节。送亡地点通常选在大路旁或十字路口,人们会焚烧预先为祖先备好的纸钱、阔子等物。儿时,每到这一环节,父母总会让我们避开。待长大后再看,那焚烧时升起的袅袅青烟,与随风纷飞的灰烬,悠悠飘向远方,恰似祖先带着钱财安然踏上归程。

 

    送亡仪式渐近尾声,家中长辈会举行一场庄重的“叫魂”仪式。长辈脚踏门槛,依次呼唤每一位家人的名字,连着高呼三声“某某回来”,被叫到名字的人则应答“回来了!”,借此确保生者的魂魄不会被祖先无意间携走。

 

    如今,伴随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不少果敢人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传统仪式虽在岁月流转中逐渐简化,却始终得以传承。来年,人们依旧会如期迎接祖先归来。七月半所蕴含的孝亲敬老、感恩先祖、慎终追远的核心精神,如同古树,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稳稳地嵌入果敢人的文化认同之中,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情感纽带。

评论